您的位置:首页>传感物联网 >

短讯!《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学习笔记九

来源:个人图书馆-幽默的数据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认识世界,从认识自身开始。 呵护家人,从呵护与调理自己开始。 热爱生命,从了解生命的运行规律开始。 热爱生活,从懂得与体悟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开始。 自修医经,不一定成为医家,只为明了世间之大道,顺便学着认识自己,修正与调理自己。 学习医经,不一定能治病救人,只求把握大道与真理的粗略,在人生与自我保健时不至于迷失大方向。如此,呵护自己与家人,也不至于南辕北辙。 下面蓝色字体的部分,即为“笔记内容”。今日学习“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注①:侵入人体的风邪,往往滞留在皮肤中,既不能在内部得到疏泄,也不能向外部发散。​)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瞋(月旁)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注②:“怢栗而不能食”,即此病让人发寒而不能吃东西。 风邪由阳明胃经进入体内,遇上胖者,由于风气不得外泄,滞留体内郁结而化热,而致热中病。遇上瘦者,腠理疏松,阳气外泄,而致寒中病,这样病人眼泪会自动流出。 “愤瞋而有疡”,即肌肉肿胀突出形成疮疡。) 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胸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注③:不同季节伤于风,当值的脏腑不同,便有不同症状的肝风、心风、脾风、肺风和肾风。)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之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注④:虚弱、虚开的不同门户中风,便生出不同部位不同症状的疾病。 游移善变之风邪,是引发众多疾病的重要原因。至于它又引致的其他疾病,则更难以表述了。 )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溢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注⑤:肺色白、心色赤、肝色青、脾色黄、肾色黑。五脏病变时,均显示出该脏相关功能衰退之征兆。)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瞋(月旁)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帝曰:善。 (注⑥:头风的病状,病人头痛,面部多汗怕风,在起风的前一日病情加重,头痛得甚至不敢去室外,但等到风起日,头痛的情况便会减轻。 本篇论述了风邪致病的多种病机、症状和特点,有助人们深入全面地了解“风”在生活中的特性及防范。)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