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传感物联网 >

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广基:科研要落地,成果要为民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仲茜 实习生 付思涵 通讯员 姜晨)5月30日,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广基教授领衔的“中国药科大学面向精准治疗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成药转化研究团队”获得奖牌表彰。上证报记者了解到,全国仅有7个团队获得这一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技人才大奖,王广基院士团队为其中的2个获奖高校团队之一、江苏省唯一获奖团队。

“科研要落地,成果要为民。”王广基院士如此总结自己的药学追求。作为国内药物代谢动力学领军人物,他是“863”重大专项药代动力学课题的全国牵头人,在国内建立了国际先进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技术平台体系,在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靶细胞药代动力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科研突破,以终身耕耘生动践行科研抱负。


(资料图)

“药学的核心是关注人类的健康福祉,是涉及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领域。”王广基激励广大有志青年,把“慧心、匠心、合心”合而为一,积极投身于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来。

“精业济群”的海归理想青年

用一句话来阐释药物代谢动力学,那就是“只有研究好药代动力学,才能做好药物”。

“药物服用或注射以后在体内的动态变化情况如何?不同临床病人在不一样的阶段需要服用什么剂量的药物?这些问题都能够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来解决。”王广基院士说。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药代动力学提供药物代谢的理论基础,并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具体过程,能够深刻地阐述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从而给临床合理用药等具体应用带来有效指导。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刚刚起步,其研究涉及复杂的数学问题,需用数学模型、方程等形式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年轻的王广基被此深深吸引,选择出国深造,师从澳大利亚健康与医学科学院院士Michael Roberts教授、新西兰奥塔哥大学药学院院长Ian Tucker教授,并由于优异的表现受导师邀请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5年,国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亟需人才,时任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夏霖盛邀王广基归国工作。在当时,澳大利亚的年薪是国内工资的20倍左右,科研环境也更为优越,但王广基还是毅然回到中国药科大学任教。

“科学家执着于科学,但是更执着于家国情怀。个人的成就再高,也比不上看到祖国药学事业蓬勃发展的喜悦。”王广基说,自己始终铭记药科大学“精业济群”的校训精神,精攻药业、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在药代动力学领域深耕45年,王广基实实在在地践行家国追求:作为“863”课题首席科学家和全国药代平台建设牵头人,组织全国12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药代动力学平台建设,突破十余项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从“单成分”到“多成分”,实现药代动力学研究从“宏观”血浆到“微观”细胞的突破,从“传统化、中、生药物”到“活细胞”药物的变革……

用科学模型揭秘药物“黑箱”难题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很多药物在临床上表现出药代动力学行为的不合适并终止研发,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研发、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得到重视。“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是决定化合物能否成药的关键,建立高水平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技术平台,对于新药创制研发是必不可少的。”王广基院士解释道。

长久以来,中药面临着药效明确、作用机制不明确的难点,难以获得国际医药学术界的认同。如何从分子水平对中药的“整体观”作用机制给出科学阐释?针对重要复杂组分检测难、代谢途径鉴定难、物质基础解析难等关键卡脖子问题,王广基院士团队构建了一套国际先进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纵贯研究体系,率先提出中药体内“质变代谢、量变代谢、内化代谢”的多向代谢新理论,以理解中药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作用,并突破中药代谢及多靶标研究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

“我们以科学数据的方式,揭示中药体内过程‘黑箱’难题,从而解释其‘标本兼治’的机制,促进中药现代化。”王广基院士介绍,基于这一研究模式,他们还从《本草纲目》提到的一味中药里提取了可以快速抗抑郁的新药ZH01,该款药物还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目前能够在48小时内起到疗效,有望成为一款有力的抗抑郁药物。

当前,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正在引发临床医学革命。面对CAR-T、干细胞等细胞药物快速发展及成药转化的巨大需求,王广基院士团队构建了适合活细胞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成药性研究技术体系,以揭示活细胞药物体内命运与药效的关系。基于该研究成果,团队开发了高稳定性、高活性的治疗狼疮肾炎的干细胞制剂,目前已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临床批件和国家卫健委的临床备案研究批件。

“精益求精”传承药学精神

“药学研究是一项服务人民健康和国家大健康事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只有真正在新药开发终端解决问题、在临床病人身上得到安全疗效,才是科研的最终真谛。”王广基院士表示,团队的首要任务是聚焦制药行业的痛点难点和“卡脖子”问题,并推动关键技术和原创成果的落地。

2021年5月,王广基院士团队牵头与南京江宁高新区共建原创药物技术创新研究院,共同推进创新药物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聚焦肿瘤、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复杂性疾病,在新靶标发现与确证、创新药物一体化研发方面,已与天士力、华海制药等大型医药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模式。其中,团队核心成员、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教授牵头研发的原创双靶标抗前列腺癌药物,于2022年以1.2亿元人民币成功转化给天士力帝益药业。

药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药学人才的培养,这也是王广基院士最为挂心的问题。王广基介绍,团队已形成合理的人才梯度,有院士,长江、国家杰青等领军人才,能够“以老带新”;同时,团队还特别鼓励年轻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和交流,以适应学科交叉发展的需要。

“药学研究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要始终追求精益求精。”在实验室的墙上,刻着王广基教导学生们的一句话:“成功来自于严格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药学是一门伟大而充满挑战的学科。如果说‘医者仁心’,那么药者就需要慧心、匠心、合心。”王广基说。

“慧心”,是指能够提出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独到的科学见解;“匠心”,是指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等方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科研品质;“合心”,则是要保持谦逊的态度,积极和他人交流和合作。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