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传感物联网 >

你了解波兰人吗?波兰人的性格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吗?

来源:腾讯网  

首先得说,到波兰时间不长,也没跟几个波兰人说上过太多的话,完全谈不上了解波兰人。但事情可能就是这样,了解多了就难以说清楚了。其中缘由是今天做了一套心理测试题,里面有一道题问是否觉得事情的结局会比预想的好。我马上就想到了波兰人。

前一段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一句帮你克服困难时刻的波兰短语》,里面提到,波兰人有一句口头禅叫Jako?to b?dzie,字面意思大概是事情总会有个了结,在波兰人的语境里,更深的含义还包括面对危机不仅仅是不坐以待毙,更要不怕失败、不畏风险、勇于面对,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作者从小在波兰长大,他不但常听到波兰人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自己的父母更是不断用这句话来勉励他。他认为,波兰人历经三次亡国及各种灾难,而最终却总能以乐观面对痛苦,这种经历塑造了波兰人性格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作者还提到今年出版的一本书Jako?to b?dzie. Szcz??cie po polsku(事情总有个了结,波兰人的生活方式)的联合作者Chom?towska对这一短语的阐释,事情总不会是肯定的,我们总要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走下去。

文章里用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与华沙人都熟知的一个地标有关。我刚到华沙的时候,我的同事,一位说话总是很快的女士向我介绍如何在华沙认路的时候说,有一座红房子,还有一棵树,你一定要记得。她说的“一棵树”,就是文章作者提到的那个地标,在华沙老城街道尽头的一棵假棕榈树。

这就是"一棵树",我在十字路口停车时拍的照片)

作者介绍说,这一棵树其实是一个城市地标,它有一个名字叫“Pozdrowienia z Alej Jerozolimskich”,意思是来自耶路撒冷大道的问候,树所在的十字路口中另一条路就是耶路撒冷大道。

创意者是一位叫琼安娜的艺术家,在2002年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她是想让华沙这个长年大多数时间显得灰冷的城市带来一点让人惊喜的变化。不过,她的理念当时遭到很多人反对,民众觉得棕榈树是外国的元素,并不适合华沙,官方则觉得假树维护起来肯定不容易。琼安娜当时就是抱着Jako?to b?dzie这个态度,坚定地维护与推进她的创意。到现在,“一棵树”已经和同样饱受异议的科学文化宫一样成为华沙的著名地标。

关于波兰人的特点,作者还引用了一位国家品牌策划师2006年的一段评价,“波兰是西方的一部分,但却理解东方;波兰人有魅力,有理想化的一面也有实在的特点,他们总有很多办法,雄心勃勃而又能接地气”。

这个特点,我也比较认同。波兰人喜欢自己的饺子与酸黄瓜,喜欢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与荷兰,也喜欢中国、日本、泰国、越南和土耳其,这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说起理解东方,我碰到过研究儒家思想与现代城镇规划的波兰人,见过取得中国水墨画硕士学位的波兰人,还有少林武师的光头波兰女弟子。我的同事里就有两位波兰“中国通”,一个会问我知不知道老黄瓜上刷青漆是什么意思,另一个会问我知不知道今天是一位著名中国波兰语老师的生日等等我所不知答案的问题。后者还告诉我,在波兰各地,包括一些不知名的小镇都有各种关于中国的沙龙和讲座,波兰人在谈论中国的十九大,谈论中欧班列的回程车是否有助于波兰苹果出口,谈论一带一路对波兰的邮政业有没有影响等各种话题。有一次,我碰到一位到我们办公室的老人家汉语讲得很地道,当我夸他的时候,他竟能说出哪里哪里,徒有虚表这样的话来。

我自己也有一个例子。最近,我时常在波兰网购,与他们的“淘宝卖家”有一些接触,从他们的售卖方式与说话语气看,他们就是典型的雄心勃勃而又接地气者。有一次,我为省下邮递费上门退货就亲眼目睹了一位这样的卖家。这位卖家住在维斯瓦河东岸,哪里通常被认为是较便宜的区域。他跟我约定的时间是傍晚7点,因为白天他要上班,晚上才有空做他的网店生意。

通过导航,我在一个很陈旧的小区找到了他发给我的地址。然而,这只是几座小楼的共用门牌,我茫然地跟他接通了电话,电话里他告诉我,我看到你了,你不要动,我来找你。然后,我就看到了这位30多岁、相貌普通的店主从其中一座楼梯走了下来。他引着我穿过狭窄黑暗的楼梯来到他的家,一个明显是他租来的一房一厅的小公寓里。房子里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各种他在售卖的商品,他询问了我退货的原因后很快就给了我退款,让我惊奇的是,退还的货款里还包含了我当时付的邮费。他英语很不错,我们简单地交流了一下,他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雄心勃勃而接地气的华沙漂。

上面这位品牌策划师对他给波兰人的评价有一个解释,他称这种特点与“creative tension”,一种可带来创新的压力有关。他认为,这种压力正是让波兰人变得不安分,持续变化与创新的动力。我在市场上接触的波兰人比较多,互动的主要方式是讲价还价。我喜欢波兰人的性格,很多时候,我试探性地问波兰人是不是可以这样做,他们往往会很爽快地说,好吧,那就这样吧。但是一旦他们不愿意讲价的时候,他们也会坚持到最后。在市场上,还能发现波兰人的其他种种特点。

关于波兰人的不安分,我也有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在华沙的一个旧货市场看到一个保持得非常好的“1936年德国奥运会纪念版的莱卡照相机”,而且卖价只有两百多个兹罗提。在互联网上,我看到了一条相关评论,说总有一些古怪的波兰人会用铜来精心仿制这种镀金照相机,而且很显然这些仿制品并不会让他们得到盈利。我最后还是买下了这台可以使用的仿制相机,因为仿制的做工确实非常精致。波兰人很有想法,尽管有时候让人觉得古怪,但还是接地气的时候多,他们动手能力强,还不安分,这些其实也都是他们靠谱的象征。

除了这些特点,在波兰人身上,痛苦无疑是另一个永远铭刻的特殊印记。漫步华沙大街小巷,人们不难发现这些无处不在的印记以及波兰人对于他们的缅怀。然而,对于一些波兰人来说,痛苦只是痛苦,并没有让他们背上负担,甚至他们认为痛苦与仇恨并不相连,这或许也是他们务实的一个侧面。我曾经与一位波兰女会计师谈论过这个话题。她认为,不应该忘却痛苦,但却应该抛弃仇恨。在痛苦中历尽磨难的波兰人并不执著于痛苦。

《事情总有个了结》另一作者Chom?towska也有类似观点,认为面临痛苦并不是构成Jako?to b?dzie的必要条件,重要的是愿意冒险,走不同的路,就好比在不知如何度过黑夜的时候决定前往一个陌生的城市看看。说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了解波兰人,因为我自己可能就是一个在不知如何度过黑夜的时候决定前往一个陌生城市看看的人。当然,并不只是我自己,‘Jako?to b?dzie’这个词 (发音‘Ya-kosh toe ben-jay’)其实可以成为中年人人生理念的一部分。

关键词: 波兰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