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传感物联网 >

高考改革进入关键阶段:三“选”兼顾如何彰显 加强区分度靠什么实现

来源:光明日报  

高考改革进入关键阶段,怎么考?怎么学?

4月23日,作为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市,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发布本省市实施方案,由此,高考综合改革正式进入由东部试点转向中西部推广的关键阶段。

继2014年浙江、上海两地启动新高考改革,2018年第二批4省市投入试点后,目前共有14个省市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与前试点省市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理念保持一致的基础上,第三批8省市借鉴经验,充分考虑各地原有高考模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学科专业布局等多方面因素,在考试科目选择、考试时间设置、招生录取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尊重规律、符合实际、回应关切的制度设计。为什么这样改?方案背后,透露哪些信号和深意?新政的执行,对于未来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下好高考改革这盘大棋又将具有怎样的价值?本期,我们再次聚焦改革进程中的高考,解析政策,希望为公众提供更多观察思考、调适理念、建立共识的视角。

学生选考 高校选科 国家选才

三“选”兼顾如何彰显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 于涵

新选考模式突破文理分科的局限性,在打牢物理或历史学科基础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高校对这一“选择权”必须真研究、真使用,否则定错了“门槛”、招错了人,不单是育人工作的失职,也是对考生的失责。

8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公布,标志着高考改革进入由东部试点转向中西部推广的新阶段。高考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教育全局和国家大局,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试点的任何探索,要在面上“开花结果”,都需要在深入、细致分析“点”“面”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这样才能迈出稳慎的步子。作为第三批启动改革的地区,8省市在试点省份平稳落地的基础上,坚决贯彻中央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要求,坚持从省情和教情出发,回应了社会关切以及人民群众对高考改革的期盼,提出了更加贴近实际的方案。

从具体内容来看,8省市方案呈现出改革方向一以贯之,改革思路一脉相承,改革举措“一盘棋”的共同特点。在改革方向上,集中体现了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的改革要求,坚持高考改革“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的基本定位,确保《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总体设计落实落地。在改革思路上,坚持“两依据、一参考”的基本框架不动摇。在改革推进中,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前期试点地区取得明显成效、社会认可的举措,继续加大推进力度,扩大改革的受益面;对于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中学师资和教学条件不足、教学组织不适应、科目选考不平衡等,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确保改革平稳有序。在具体举措上,充分考虑各地原有高考模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学科专业布局等多方面的因素,提出了“3+1+2”的选考科目方案,并在考试时间设置、录取方式上进行了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必须依靠理念创新,从浙沪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开始,彰显“选择性”的教育理念就始终体现在各项举措实施和完善的过程中,并在实践中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也符合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8省市的改革方案进一步深化了对“选择性”的认识,丰富了“选择性”的内涵,并且充分考虑到我国基础教育的承受度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匹配度,从而使这一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加切实可行。

当前,8省市改革方案的出台,在落实“选择性”教育理念上形成了学生选考、高校选科和国家选才的三“选”兼顾模式,努力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学生视角来看,新的选考模式突破文理分科的局限性,在打牢物理或历史学科基础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学生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的兴趣、志向和特长来选择考试科目。相较以往文理分科时2种科目组合的选择,现今的12种选择可谓向前迈了一大步。对高校而言,其选择性主要体现在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提出各个招生专业(类)的选考科目要求。高校在科目上的需求因学科门类而异,有基础性的,也有专业性的。物理、历史两科在高校自然科学大类和人文社会科学大类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毋庸置疑,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等科目在不同专业细类中的先导性作用同样不容忽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对这一“选择权”必须真研究、真使用,否则定错了“门槛”、招错了人,那不单是对本校育人工作的失职,也是对考生的失责。从国家的立场来看,一方面,国家长远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规模和质量上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这为学生和高校的选择策略提供了宏观依据,也为双方的选择结果在总体上的均衡划定了边界。另一方面,国家及各地方现阶段的综合实力和教育发展水平,为选择性理念的落地(例如选课走班)提供了基本保障,也设置了必要的限度。总之,在选择性的维度上,我们既要保证个体选择的自主空间,又要顾及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局部上的刚性限制,更要体现国家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高考综合改革在由点及面的推广过程中,必然面对地区间的种种差异及其带来的影响。在落实国家总体要求的过程中,8省市的改革方案紧密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积极、务实的探索和创新。其改革举措在坚守“选择性”教育理念的同时深化了对“选择性”的理解,必将更加精准地对接地方实际,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的需要。

从“3+3”到“3+1+2”改变在哪里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郑庆华

新高考模式将倒逼学校从初中阶段就开始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生涯引导的工作;高中阶段则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建立学生选课选考指导制度。

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3+1+2”模式体现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类专业基础性学科,具有十分强的应用性,对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自然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或历史科目是大学阶段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或人文社科类专业的重要基础。“3+1+2”模式将这两个科目作为首选科目,有利于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培养。

“3+1+2”模式的提出推动了高校考生双向选择改革,有力地增加了高校和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从高校角度来说,高校的招生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制定的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的要求进行录取;可以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对考生进行甄选;可以在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下,制定更为详细的录取标准和方案。从考生角度来讲,学生除了参加语文、数学、外语3门传统高考科目,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科,从化学、生物、地理、思想政治4门科目中任选2门参加“等级性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这种选考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文理分科仅有2种固定的组合供考生选择,把选择权给了学生,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招生要求以及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在12种组合中自主选择,增大了考生的选择面、极大扩展了考生的自主选择权,让目标明确、善于规划研究的优秀考生脱颖而出。

总的来说,新提出的“3+1+2”模式既体现了物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地位,突出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才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和高校之间的相互选择提供条件和动力。

过去的培养模式使大多数高中生习惯了埋头学习、只追求成绩,对于高校学科、专业的内涵缺乏了解,对于报考要求和规则缺乏了解,对自身的兴趣、特长和专业意向缺乏挖掘和培养。在新高考模式下,将倒逼学校从初中阶段开始,就必须着手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生涯引导的工作;高中阶段则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建立学生选课选考指导制度,将高考改革与初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同步推进。只有通过中学课程教学改革,早早让学生将生涯规划、专业选择和学习动力统一起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定义自我、发现兴趣与发现特长,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业与将来进入高校选择的专业贯通起来,把未来的专业同以后安身立命的职业联系起来,把安身立命的职业同一生建功立业的事业联系起来,最终引导学生把事业同最后能够襟怀天下、造福人类的志业联系起来,才能培养出社会所真正需要的栋梁之材。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已有部分中学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其中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就把高校13个学科门类112个一级学科综合归类为学生能够体验的可以感受的七个专业大类,即人文、法律与经济、数理、工程与实验、工程与设计、体育与军事七个专业大类,最后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以此来实现学生的贯通引导,真正培养出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充沛的全面发展的人。

等级赋分影响选科吗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副理事长 韩宁

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对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人进行排序,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必然存在先天固有的缺陷——对这个问题有必要从不同视角加以认识。

奥运会上,体操的个人全能、田径的十(七)项全能和跳水等比赛有一个共同特点,运动员要分别参加几个不同的项目,由裁判一一打分,然后根据每人总得分的高低排定名次。高考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这些比赛类似,考生参加几个不同科目的考试,把各个科目的得分加起来形成总分,按总分高低录取。无论对运动员还是考生,打分的道理是一样的,评分员先根据运动员完成指定动作的质量或考生回答指定试题的正确程度给出一个规定范围内的数字,然后再根据不同项目(科目)的重要程度加权求和。这种游戏规则兼顾了科学性和公平性,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能见到。在文理分科的现行高考制度下,考生参加相同科目的考试,他们在每个科目得到的原始分相加得到总分用来录取,已经实行多年。

新高考带来了一个新问题,由于选科科目的存在,两个报考相同专业考生的考试科目可能不是一样的。我们来看最简单的情况:甲乙考生都报考某大学某专业,语数外是必考科目,甲考生选考化学、乙考生选考生物。假如甲和乙都考了90分,如果直接加到总分里去录取会存在什么问题?任何两张试卷,不管是不是相同学科,必然存在难度上的差别,有时差别还很大。单单看一个考试分数值,其表达的意义是模糊不清的,只有在特定的总体分数分布下才能有较为准确的含义。如果满分是100分,90分对高中生来说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分数,但是,如果一个小学低年级学生考了90分却很可能在班级中处于落后的水平。在上面的例子里,如果化学试题比生物容易,两个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处于同等水平的考生如果选考化学就可望获得一个较高的分数,如果选考生物则可能获得一个较低的分数,原始分直接相加会对选考生物的考生造成系统性的不公平。选择性考试是国标省考,各省考试机构都会集中本省的高水平专家来命题和阅卷,但是,从制度设计上,显然不能期望每次几门选考科目的难度都完全一致,一旦碰到个别科目难度控制得不好,简单地原始分相加会造成群体性的考试不公平。

国外考试机构在类似情况下,一般都要基于某种统计模型,对考试的原始分进行数学转换,消去题目难度和考生水平差异等影响组间得分差别的因素,使得选考哪个特定科目不影响最后加入总分的分数。有些国际通用的做法曾在我国试用过,像标准分至今仍然在海南使用。

率先进行高考改革试点的上海市和浙江省,在学习借鉴国外教育考试和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和本省市的教情考情,以确保公平性、不失科学性为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等级分的做法。它先将考生按照不同比例划分为若干个分数等级,然后再将这些等级逐一映射到一个具体的分数值上。从录取的效果来看,结果是合理的和可接受的。当改革试点扩大到第二批省市后,山东等省碰到了考生总体人数多的基本省情,这时,照搬沪浙的做法有可能放大等级分的某些潜在缺陷,因此,山东方案从沪浙的“三分一段”改成了“一分一段”,增大了考试分数的区分能力,同时通过“等比例转换”体现了同一等级内不同原始分考生的差别,更加符合山东的应用场景。

第三批进入改革试点的8省份进一步总结了先行者的经验,在赋分方案上确定了“理论框架统一,具体参数酌定”的基本原则。每个省份都基于过往数年的大数据,对高考录取中的各种潜在可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模拟,选择了最适合本省份的参数设定方案。

考试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对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人进行排序,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必然存在先天固有的缺陷。就像奥运会有时也会产生评分争议一样,考试分数的转换与求和从科学上永远都会存在争论和改进的空间。比如可能会出现所谓“田忌赛马”的现象,一些考生因为担心吃亏而弃考物理等难度大的学科。其实,对这个问题有必要从不同视角加以认识。一方面,考试机构当然有责任不断完善和改进考试赋分办法,使改革越来越完善;另一方面,考生和家长在选择科目时,也要看得更长远一点,多从孩子自身的特长、爱好和发展方向来考虑。

加强区分度靠什么实现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

物理与历史以原始分计,后2门实施1分1段,以最大限度加强区分度——让高校有效选拔人才,最大可能保障公平诉求。

在新方案中,考生必须从物理、历史两个科目中选一个,然后再在剩余的四个科目中选两科作为自己的选考科目,这是8省方案最显著的特点。此前的6个省市,虽然微观上各不同,但总体都是“3+3”,需要考生从物化生史地政中选取3门作为选考科目(浙江是7门,多一个信息技术)。

此次最明显的变化是对学生的选择进行了引导,更强调物理与历史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个领域的重要作用。针对这一举措,很多人必然联想到浙江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问题。实际上在教育部发布了强化高校专业选考要求的“指导目录”后,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问题就已得到极大缓解。此番限定选科实际上是用制度对学生的选择权进行引导,避免考生选择的功利性和盲目性。

首选物理与历史,也是汲取前面省市的经验,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问题的一个重大调整措施,以此最大限度地保障中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在此前的方案中,高考改革给予了学生充分选择权,但却遭遇功利文化的挑战,本来希望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科目,学生与家长却选择了最能拿高分的,于是出现了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问题;同时,部分地区也存在科目不选就不学或少学的现象,影响到高中基本教育的完成。

这一调整,不仅仅是为了物理,更是对高中基本教育的有效保障,对中学生基本知识结构的保障。如果不加以限制,在绝对的自由选择下,中学生更喜欢选择轻松一点的学科,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很普遍。美国AP物理的选考人数长期低于20%,就是非常明显的实例。

“3+1+2”方案使选科的组合方案从20下降至12,这对执行省市而言也是一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办法。毕竟新的组合方案将大幅度降低中学在应对新高考走班选课时的资源支持难度,而这一点显然是中西部最棘手,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除了科目选择的限制外,新方案明显在加强考试分数区分度的制度设计。

在选择加以限制后,物理与历史不再赋分,以原始分计。后2门的赋分制度设计也明确实施一分一段的赋分制度,这显然也是以最大程度加强分数的区分度。实际上,这一制度并非8省市方案首创,而是考生大省的必然选择,此前山东方案就已经是一分一段。

加强区分度,不仅可以让高校可以依托两个依据有效选拔人才,也最大可能保障了公平诉求,一举两得。

此外,8省市方案此次都明确选考科目不再搞两次考试,只安排一次,而且考试时间也统一安排在6月传统高考日同时举行。在英语考试上,河北省、辽宁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等6省市拟只在6月组织1次外语听力和笔试考试。江苏省、广东省拟在6月组织1次外语笔试,将外语听说考试放在平时并实行机考,事实上也变成了一次考试。

这些做法目的只有一个:尽最大可能将多次考试对中学教学秩序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大幅度降低在考试命题、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压力,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关键词: 高考改革 区分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