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传感物联网 >

1332字的文件 凝聚全校共识 如何助清华破“五唯”

来源:科技日报  

4月22日,清华大学发布了新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

这一改变的背后,是清华大学前几天发布的一份统领性文件——《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学术评价制度反映了大学的定位和追求,关乎学校的长期发展。”4月19日,在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工作推进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完善学术评价制度,是学校在“重要时刻做出的重要事情”,它也是清华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332字的文件 凝聚全校共识

《意见》并不长,仅1332字,共12条。用邱勇的话说,它是“清华历史上发表的若干重要文件中比较短的一份”,但反映的是清华大学对于学术评价这一重要问题的共识。

《意见》指出,要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实施分类评价,强化学术共同体意识。

在评价标准方面,《意见》强调,要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发展目标和发展现状,制定与之相符合的成果认定、人才引进、职务晋升等方面的评价标准;要把教书育人的投入与成效纳入教师学术评价体系。《意见》明确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

同时,在评价体系方面,要建立突出质量贡献的学术评价制度,坚持以能力、质量、贡献评价人才,强调学术水平和实际贡献,突出代表性成果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性。

邱勇说,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谈数量和规模,而是不去追求一般意义上的数据汇总。“我们要坚持学术评价制度中的质量优先。学术成果可以有不同表现形式,但一定要指向高质量方向。”

《意见》还鼓励教师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教师参与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实质性贡献。对此,邱勇再次强调,并不鼓励去做只有数量意义的“泛泛的”项目合作,还是要服务国家,服务人类社会。

面向学生,《意见》提出,要完善以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学生评价制度;以提升质量为导向,完善学位论文的学术评价标准。

在学术文化建设方面,《意见》指出,要营造宽松包容的学术环境,鼓励师生自由探索;同时坚守学术道德,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意见》也明确,在评价主体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增强学术共同体的自律,尊重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判断,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标准制定和学术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完善各类学术组织和学术机构的职责和工作规程。

修改30多版 显示浓厚清华特色

在邱勇看来,学术评价制度事关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一流学术成果产出,是促进优良学风建设的一项关键基础性制度建设工作。

“完善学术评价制度要做到‘知行合一’。其实,这件事是‘知容易’‘共识难’,统一行动更难。”邱勇感慨。大家普遍同意,学术评价不能“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但是具体要怎么改又怎么评?

“这是我经历的讨论人数最多、修改次数最多的文件之一。”邱勇说着,用手指扣了下桌子,“但这个过程是重要的,这样我们才有底气。”

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介绍,学校早在2018年初就把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列为年度重点工作,成立了7个部处共同参与的6个专题工作组,同时成立完善学术评价标准专家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学校进行广泛调研、专题讨论、文件起草、征求意见和审议,深度访谈15位院士和100多位教师,面向校学术委员会、院系负

责人、教师等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6场;组织相关部门从11个事项对可能涉及的“五唯”倾向进行了梳理,在调研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完善我校学术评价机制的调研报告》,总结了评价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反复征求相关部处、专家、院系主要领导、学术委员会委员、相关校领导等的意见超过20次,仅征求学术委员会委员意见就超过200人次,学术委员会直接参与讨论修改就达6次。在正式发布前,《意见》已修改了30多版。

“我们最激烈的争论点之一,就是如何把握好数量和质量关系的问题。”清华大学科研院院长方红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数量和质量两者对立统一,数量多并不意味着质量高,但没有一定的数量,可能也难以产生真正的高质量研究。如今的清华大学已经过了那个单纯强调论文数量的发展阶段,必须重视质量贡献。不过,数量评价是大家所熟悉的,操作起来也更为简单;而在评价中加入更多定性的质量判断,则更具挑战。

历时一年多才正式出台,这份文件凝聚着清华人的思考,也具有浓厚的清华特色。“学术评价制度有共性问题,但也有个性的色彩。各个学校可遵循自身定位去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自身特色的学术评价制度。”方红卫说。

完善评价制度 学术共同体要投入更多

“这一文件并非是行政机构的外在约束性规定,而是以大学为主体,融自主和自律为一体的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建设性努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史静寰这样评价《意见》。

学术共同体是学术活动的主体。当前学术评价直接关乎学术前途、学者处境和学术机构的生存。因此,完善学术评价,学术共同体必须积极所为。“学术研究的复杂性使得它仅靠外部力量约束和制裁难以解决问题,必须在学术共同体内部形成强大的学术自主、自律和自洁机制。”史静寰强调。

比如,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学术共同体就要发挥重要作用。要突出代表性成果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性,就需要评价对象提交有限数量的作品,由评审人进行多维度评价。显然,这种评价方式比“数数”更复杂、也更耗时。方红卫讲了个小故事。他所熟知的一位美国教授,曾是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委员会主席。在评判一个教授是否能够晋升时,他就需要审阅其代表作。“为了准确评价一个教授的学术贡献度和研究潜力,这位主席有时要花上一个月时间。”

确实,学术共同体需要为更完善的学术评价制度投入更多。“《意见》也强调,要提升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完善各类学术组织和学术机构的职责和工作规程。”史静寰说。

“各项工作我们都有任务清单,整体工作要在2019年完成。”邱勇说。《意见》是一份统领性文件,涉及全校相关制度60多项。为确保《意见》的落实,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完善学术评价制度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同时成立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工作组,保证相关工作切实执行。

具体来说,学校同步制定了落实《意见》的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提出了“七大任务”:研究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制度,建设基于学术责任及成就的教师评价体系,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价标准,完善大学生荣誉奖励体系,完善学校、院系各委员会工作规则,改革校内科技奖励制度完善学术诚信教育和惩戒制度。

“步子迈出去了,就要坚持下去。”邱勇表示。

关键词: 全校共识 清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