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传感物联网 >

购买培训类服务属于消费行为 薅求职学生“羊毛” 培训机构“付费内推”应管起来

来源:新华网  

以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去诱导客户,既损害了客户利益,也损害了守法经营培训机构的公平竞争权,更损害了被盗用名义企业的信誉。

目前正值春季学期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旺季,在考研中铩羽而归的毕业生也纷纷加入找工作的队伍,人才供给出现一个小高峰。此外,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针对2020年毕业的学生展开实习生招募。据《新京报》报道显示,随着学生求职旺季的到来,一些“求职培训”机构也活跃了起来。

据报道,一些机构以“求职培训”为名,号称能向金融机构、知名国企或外企“推荐”甚至“内定”入职要约(offer)。当然,求职人要为此付出不菲的代价,有些“保offer”计划要价高达数万元。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找到一个理想工作”的挑战性越来越大,处在求职焦虑状态下的应届毕业生们难免会对求职培训机构承诺的“美景”充满期待。然而,任何涉及“有偿推荐”工作机会的中介机构都散发着不靠谱的气息。对此,大学毕业生们要谨防被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加大调查整顿力度。

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知名的外资企业都已建立一套正规的招聘流程。对于那些具有多年实践工作经验的高级人才来说,固然存在中介“猎头”的发挥空间;但对那些应届毕业生而言,求职培训机构的用武之地相当有限。

在就业、求职领域,中介机构能够发挥的作用一般有三类:一是进行应聘考试技巧、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或是代为润色简历等;二是代为“撒网”式投递简历。中介机构出于营利的目的,肯定是对求职者来者不拒,培训内容通常也比较泛泛,不会专门针对不同企业的特殊偏好而设定培训内容。因此,中介机构对求职者的直接助推力有限,从根本上看,“能否入职”还是取决于求职者自身的实力,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无需通过中介渠道来物色人才。

中介机构能派上用场的第三类方式,是与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内外勾结”,来“强推”不合格的人。这种做法,若用来安置无足轻重的实习生或许管用,但若用来获取正式的工作或重要的实习岗位就很难了,不仅在通过目标公司的重重招聘审核关卡时很难,还属于难以长久实施和批量运作的高危违法行为。

“付费内推”行为涉及金钱交易,即便应聘者一时侥幸成功入职,在东窗事发后,目标企业也不太会容忍这些入职者,涉事的人力资源部门员工也会自身难保。事实上,2018年就有不少证券公司高调否认与“付费内推”活动的关联性。

因此,求职者务必擦亮眼睛,不可轻易被培训机构的“付费内推”所忽悠,避免在成为职场人前先在残酷的职场中摔一跤。越是就业形势严峻,越不能相信培训机构所谓的“内部通道”。理由很简单:若真是人才供给明显大于需求的话,招聘企业会有更大的自主选择余地,更不需要为培训机构开辟“绿色通道”了。

培训者吹嘘的天花乱坠,对应聘者的要求却仅停留在“钞票”上,这时毕业生们就该认真想想,为啥好事会来得如此容易?“未来的东家”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密切关注此类行为对市场秩序的破坏性。以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去诱导客户,既损害了客户的利益,也损害了其他守法经营的培训机构的公平竞争权,还损害了被盗用名义企业的信誉。

“付费内推”盛行的强制转发信息要求、爬虫搜集真实招聘信息并篡改接收简历邮箱等行为,更是扰乱了网络信息秩序,网管部门也应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此外,购买培训类服务属于消费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对此类行为也拥有监督管理的权限。(缪因知)

关键词: 培训类服务 求职学生

最新文章